중국동향

홈 > 연구소활동> 중국동향

고등교육발전전략(중국교육부내부자료20090222입수)

조회 수 6506 추천 수 0 2009.04.08 17:40:46


(draft)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第五战略专题组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对于推动全民文化素质、劳动生产率以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明显,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高等教育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表明,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理念是先导。

一、基本思路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将发生如下重要变化:
——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1亿,其中,18至22岁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8350万。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7.5%,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人民币(约合8000美元),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知识和创新将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发挥更大作用;
——地区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新兴都市群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形态更加明显,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社会建设将进一步发展,人民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求将成为主要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任务,社会的自组织体系更加完善;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产业等各个方面,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将更加频繁和深入,在国际合作中将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服务。

1.现阶段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如下:
——高等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拔尖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发展模式单一,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成为关键因素;
——学科专业结构与设置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脱节问题突出,教学科研结合的机制尚需要进一步创新;
——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的力度和深度不够,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仍需改革创新,高校自主办学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2.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应坚持的基本方针是:扩大开放、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发展。
——“扩大开放”:以开放的视野和开阔的胸怀,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开放,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创造赢得广泛支持和富有活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改革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创造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突破阻碍发展的屏障,破解影响发展的阻力。用创新的精神,不断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开拓新的发展思路,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取得新的发展成就;
——“提高质量”: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根本任务的观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服务发展”:以服务国家为根本目标,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主动参与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大力推动和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初步形成科学公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适合高等教育自主发展的体制环境,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在学总规模达到292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7.5%,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明显扩大,取得一大批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
到2020年,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学、优质、高效、公平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1%,在学总规模达到336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规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开放性和国际性大幅增强,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若干领域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突破性成果,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一批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水平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二)主要任务

1.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毛入学率年均增长1.2%,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在学生数年均增长1.7%,到2020年在学生数达到3360万。
完善高等教育布局。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结构布局,重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主体功能区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适时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注重紧缺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博士点的设立主要根据条件布局,硕士点主要根据需要进行布局,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协调发展。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地位。培养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大众化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逐步建立以高等教育机构自我评估为基础、政府评估与中介机构评估相结合、中央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有侧重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深化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发展活力

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做强“省级”高等教育。进一步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扩大并明确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高等教育的责任和权限。
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等学校法人地位,进一步科学界定、扩大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再使用“部属高校”、“省属高校”的概念,代之以“国立大学”、“省立大学”、“民办大学”。
建立科学民主、公正公开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提高生均拨款标准。深化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将高等教育预算列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核范畴。提高高等教育生均拨款标准。到2012年,高等教育生均拨款标准应能够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平均增加15%;到2020年,应能够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平均增加30%。在此基础上,重点向博士生教育和国家急需的战略性学科专业倾斜。
改革高校科研评价体制,推进高校科研体制创新。切实改变科研评价中的功利倾向,完善和落实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符合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的科研评价体系。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以学术为本位的新型高校治理结构,以服务学术为核心,提倡教育家办学,建立教授委员会,明确其治学、治教中的地位并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努力办出特色

完善高等学校合理定位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订《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明确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引导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分类发展。

5.立足我国实际,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集中力量,重点突进,使我国有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各类强校。扎实推进各类型强校建设,建设一批世界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的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6.提升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

大力推进高校科研体制创新,营造良好创新文化环境。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规律,质量导向明确、评估监督有力、成果转化迅速、组织运行高效的高校科研运行机制。形成领导有力、责任明确、管理到位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大力倡导科研人员的团结、协作、奉献精神,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创新文化氛围。
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国际科技的发展规律,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基本要求的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
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团队建设、创新性学术环境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围绕重大目标凝聚力量,有效地组织科研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切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改善高校科研基础条件,实现资源共享。在大学建设一批大科学工程和野外台站、全国性的科学数据中心,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信息平台。支持在高校建立国家大型仪器中心,推动科学仪器和科学数据的共享。建立国家科研信息平台,重点建设一批社会调查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库、基础文献数据库、案例集成库等专题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7.密切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构建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校的密切合作机制。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形成以企业为核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定学生实习实训的相关法规。为大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密切结合。通过政策引导、计划支持等方式加强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之中,促进高等学校以多种方式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体制机制。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教师,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批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教学科研团队。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和制度,鼓励教师潜心治学、严谨治学。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和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加快对现有学术评价体系和制度的改革步伐,创造良好的育人治学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爱岗敬业。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

9.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探索现代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推动、规范、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弘扬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文明风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将高校建设成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孕育时代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建设好大学的精神家园。
大学要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品牌。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其成为传承、传播和创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国家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载体。

10.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明对话和思想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扩大文化交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
促进高校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强强合作、强项合作。营造互惠互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鼓励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深入开展国内外教学科研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国际科研资源。支持高等学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学习世界各国的领先科技,及时分享最新知识、技术创造和研究开发条件。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校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积极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化项目。立足国情,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并把中国文化、思想和科研成果推向国际。设立面向国家的科研项目和国家奖学金,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服务。

    三、重大战略举措

1.强校工程

——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
——建设100所左右高水平的普通本科院校
——办好100所左右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2.质量工程

——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实施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计划;
——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改革;
——继续推行“研究生创新计划”;
——设立“博士创新基金”,资助博士生的自由探索,培养博士生自主创新能力;
——设立“国家研究生奖学金”,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待遇。

3.高校自主创新工程

——建立高等学校科研事业费制度;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计划;
——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基地计划;
——设立“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工程重点专项”;
——设立“高等学校技术创新计划”;
——实施“基础学科和特殊学科支持计划”。

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设立“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奖”,重点奖励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突出贡献的专家和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使之成为继国家科技三大奖之后第四项国家级科技奖项
——继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设立国家级人文社科创新平台;
——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计划”;
——实施“中华学术走出去计划”,推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走向世界。

5.西部高校重点建设工程

由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配套,在“强校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外,立足21世纪,在西部选择10所左右高等学校予以重点建设。

6.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继续建设基于“下一代互联网(CNGI)”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继续建设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和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公共项目;
——建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数字化平台;
——建立若干国家级学科信息中心和资料中心;
——实施数字化平台服务和信息服务计划,建立与世界同步的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数字化平台服务体系。
List of Articles
번호 제목 글쓴이 날짜 조회 수sort
공지 중국 시사 관련 게시판입니다. 친디아 2008-10-27 16311
44 국가 중장기 교육계획과 발전계획 강요 친디아 2009-02-11 6431
43 제5회 북경논단(北京論壇) 친디아 2008-11-09 6466
42 대학생 안전교육(安全自救) 관련 교과목 개설 친디아 2008-12-04 6486
» 고등교육발전전략(중국교육부내부자료20090222입수) 친디아 2009-04-08 6506
40 15개 주요 대학 총장 ‘대학의 후생복지 사회화 개혁 포럼’(20081219) 친디아 2009-02-23 6510
39 중국 공무원법 시행규정 발표 친디아 2008-12-04 6563
38 북경대학 총장 “일류대학의 기준이 발전하고 있다”(20090401) 친디아 2009-04-02 6590
37 주요 대학 총장 인사이동(2008년 11월 8일 현재) 친디아 2008-11-08 6594
36 일부 대학 지도학생제(導生制)를 시험적으로 시행 친디아 2008-11-13 6598
35 복건성(福建省) 소재 대학 “복수학위”“복수전공”제도 시행(20090207) 친디아 2009-02-09 6626
34 2007년 교육부 비준 국가중점학과 명단(인문사회) 친디아 2009-04-01 6628
33 교육부, 재정부 제 3차 대학별 ‘特色专业’ 건설 기지 비준 친디아 2008-12-26 6634
32 안휘성(安徽省) 2009년 대학입학시험 개혁 방안 발표 친디아 2008-12-16 6657
31 상해 외성시(外省市) 출신 대학 신입생 수 점차 확대 예정(20090127) 친디아 2009-01-28 6662
30 중국사회과학원 발표 2009년 경제 예측 친디아 2008-12-16 6673
29 개혁개방 30년 상해의 대학교육 보급화가 실현되었다 친디아 2008-12-29 6682
28 중화인민공화국고등교육법 친디아 2008-11-03 6854
27 2007년 전국 교육경비 집행 상황 통계 발표 친디아 2008-12-08 6862
26 해외 유학파 교수가 전하는 유학의 장점 친디아 2009-04-08 6885
25 북경시 2009년 공무원 임용 시험 개혁 친디아 2008-12-16 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