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文学思潮的形成和知识体系的变化

  (원제: 개혁개방 이후 주요 문학 담론의 형성과 지식체계의 변화)

 

 

발표자: 박영순 (국민대학교 중국인문사회연구소)

 

 

 

80年代初,文学在新的文化规范诞生前夕必须经历反省和批判。首先“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启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文人意识。80年代至2000年初,文学主题主要包括“文学在国家、政治和现实关系中的功利性与独立主体性”等。即80年代至2000年代形成了文学的‘工具论-审美论’这一体系。 ..

在90年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冲击下,文学的商业化、通俗化程度日益加深。90年代以后文学性要素较多的表现形式包括电影、TV、电视剧、话剧等,具备广泛传播力的文化资本逐渐形成。随后80年代,文化思潮开始走出社会命题,文化的权力形态也从‘知识权力’演变为‘资本权力’。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也同时出现了批判和反省的声音,其中主要聚焦于“重写文学史”,“纯文学讨论”,‘基层文学讨论’以及‘人文精神和文化危机’。

改革开放以后,在文学界有关‘文学的社会现实反映问题’较为活跃。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主要文化思潮,以及其间发生的知识体系变化,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一. 文学危機與文学领域的扩大

中国成立以后,文化史绪论不能从政治脱离,重大的政治运动成为区分文化史期间的根据。文学成为政治专用的道具,丧失了审美性和文化本身的独立性格,出现了对作家,作品的误会。因而提出了了‘重写文学史’。主创者陈思和强调了‘重写文学史的’必要性。其目的是为了使文学不再为政治服务,恢复文学本身的独立性。

‘重写文学史’的谈论对象是以政治为基准来评价文学现象,以30年代左翼文化为准在极端的政治学术氛围诞生的文学史,作家作品,文学史观等。单纯的以过去文学史的改正,表现了以政治独立的’文化主体性’。从此确立了学问领域的个性。第一,重写。第二,‘审美’偏向问题。第三,大家的代表选定问题。第一个问题,从政治道具论中脱离出来的关于文化功能,第二 强调文化本身的审美特征。第三,重视筛选没有政治色彩融合进去的创作。

90年代‘人文精神的讨论’成为’文化危机’的表现,同时也成为知识人的危机感的标志。对此洪子成指出90年代初文学知识人的商业化‘崇拜’和意识的'毁灭'在80年代以前是靠政治压力形成的,但现在是以‘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为基础的。90年代文学现象的特征之一是'去精英化'。进入90年代后,80年代的精英文学和精英知识人的‘幻想’和‘权威’消失不见,通俗文化和非专家作家的时代到临。80年代启蒙文化的位置被90年代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所代替,启蒙知识人逐渐丧失立足之地。这样的文化加强了大众性、世俗化的倾向,主导了启蒙的精英文学,出现了以大众文化为特征的通俗文化‘身体写作’等现象。所以有一部分人说90年代是文化思潮的衰退期。90年代,市场经济商品观念影响到文化领域,也带来了作家们的创作态度和意识变化,他们不仅不创作真正的文学,反而投身于经济报酬高的影像文学、实际文化、通俗小说、广告文学等。从而出现了通俗文化热,形成了90年代至今的文化界主流。另一个是文化领域的扩张。90年代非专门作家较快适应了市场体制,冲击了批评界文学研究家。结果90年代文学讨论界(王晓明)等文化现象转换成为大众和市场,文化观念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速度。终究,在巨大的’市场’面前文学精神消失不见,这为文学创造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文学的现实精神

80年代中期文学界提出要‘返回文学’。80年代以新启蒙或者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登场的纯文化,初期恢复了文化知识人的独立性地位,并且个人的存在感得以恢复。90年代以后,部分作家为了进入经营队伍,将创作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所以在创作方面更重视表现方式,在内容方面更加注重自我,爱,性等主题。

上述现象引发了唤醒纯文化批判的争论,重视了纯文化的形式,技巧等叙述方式的探索和变化,与作品内容相比,更加注重模仿西方的现代主义。李陀等人在这种纯文化的弊端下寻找“基层文化”或者“新左翼文学”。纯文化的批判和基层文化的登场使2000年文学知识人重新回到了文学论坛。80年代被埋没了他们的精英意识和权力,90年代,精英化现象逐渐消失,2000年代开始逐渐关注基层的生活。

2000年代强调的是与思想界论坛连接,通过文学性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事实上80年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现实战斗精神”区分开来。之后寻根文学,新事实小说以“文化散文”等多样的文化冲击使中国当代文学丧失了“现实战斗精神”。从这种意义中,“新左翼文学”的“现实战斗精神”被复活。更加新颖的指示和意味了现实。

结果“基层文化”与“新左派思想”相连接“把革命的记忆”重新“精神化”和“历史化”。继而,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在经济社会中人民的困惑逐渐增长,知识人再也不是人民的答辩人,成了市场化的受益者。批判意识和民众意识逐渐弱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学谈论界中是新左翼文化登场,现实和“基层“被发掘,进一步确立了文化知识人的批判性。

三.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谈论特征

80年代中期的以“重写文化史”为基础的“权力谈论”模式以新的“文学论”的方式变化发展。政治和权利的力度在文学中减弱,主要确立了自我的立场。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知识人的商业化“转向”和意识的“轨道”面临着学术的“失语“状态。

80年代启蒙知识人的“幻想”和“权力“逐渐消失,整个文化讨论界已经不再期待庞大和批判性讨论。同时带来了启蒙性“集团共同意识”和“个人的自我主题讨论”的转换。

在写作方面比起写什么更加重视怎么写,在内容方面,与其表现启蒙性集团意识,更加重视自我创作。就这样的现象,部分人说这是90年代文化讨论的衰退期。文革以后80年代文化讨论是启蒙主义立场。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文学”和“政治”关系中,重视了附属和工具等文化功能

文学论坛界的衰退即意味着文学的衰退。在90年代在文界以自生的政策下出现了自 觉地扩张,分化,自身领域。文学的自我分化即“文学领域扩张”以另一种“体裁”成为文化资本。

像这样90年文学界环境出现了“文学研究”和 “大众文学论”等传统性文化谈论的衰退。另一个文学研究和谈论领域可以理解为出现了总评论。2000年代文学界以文学方式与思想界谈论连接起来,发现了“基层”,构筑了以文学知识人为主的批判立场。当时与巨大的谈论向结合把文学知识人和与启蒙知识人的并流。即2000年文学谈论界要求的以文学方式表现了现代文学,形成思想界脉络。最终基层文学,新左翼文学,通过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论坛,扩张了临近领域。

四. 文知识体系的变化

第一.知识生产者发生变化。在过去的文坛上职业作家们把自己的作品登载在书籍杂志上,从而形成了文学生产流通体系,但是现在以传播媒介为基准出现了网络文学,博客文学,手机电子小说等。现在注册的专业文学网站已经多达3000多人,依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在9月24日发表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现在的中国博客作家已经多达1,748多万人,其中比较活跃的有769万人,读者数多达5470多万人,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30多倍。现在“中国作协会员”约7000万名,地区分会作协人员约5万名,因此根本没有可比性。这种媒介的发展不仅使文学样式的多样化,也使网络作家增长,扩张了知识传播空间,同时知识生产者人数也有所增长。

在80年代出知识生产和传播空间大体被精英知识人所独占,当时大部分作家是“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的专门职业作家。但是到了90年代初,在网络的普及和文学发展的同时,只是经纪人独占形式逐渐瓦解。90年代末受到2000年媒介的影响网络作家比起职业作家占了相当大的数字,成为当今的主流。在这样的文学情况下给没有入场券也能进入的文学界的现象带来了变化。

80年代以文学生产潮流为主的从官方到民间,如果是精英们主导的90年代以后,反精英过程中,以较强的民间色彩和大众的参与为基础,非专业作家活跃起来。这样的文学'去精英化'直接的动力是文学文化的市场化,传播媒介的普及,即大众文化的兴起等知识体系的形成。

第二,知识生产组织的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生产组织是从1917年到1949年除一部分作家以外,大部分作假时文学社团的成员。1921年,文学团体成立了文学研究会,30,40年代主要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主。“左联”和“文协”成立了各地的分会,显示了统一的组织性格。之后1953年“文协”统称为“中国作家协会”其有官方文学生产组织性质。经历了“左联”和“文协”当今的“中国作协”,“中国文艺联合会”是以文学生产者组织身份,成为半官方文学生产组织体。但是这样的组织体制90年代以后逐渐有了变化,出现了民间形态的文学。它们以基本的统一官方组织中摆脱出来,是另一种文化市场形成,在过去的文学生产体系中职业作家们的创作品从出版社进行出版,受到文化领域政策指导和影响。但是这样的形态以商品经济和文学产业发展让出版拥有一定的自律性,让作品的关心点从作家转移到读者。

结果,中国当代文学是国家制度化文学,国家是创造文学的组织体。一般文学体系担当者是国家机关的,宣传部,教育部,出版物审查机关等。生产者是“官方”文学知识人,应一个组织体是中国作协,中国文联即个别职业作家,非专业作家(网络作者,博客)等。出版方式除了以文字化出版物以外,媒介的市场依赖度也很高。

本文简单地探讨了改革开放至今主要文学思潮和知识体系的变化。80年代文学界是历史反省,特别是对文革反省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文学历史的反省时期。从大的方面来看文学的道德论和审美论模式中出现了“重写文学史”,“纯文化争论”,“基层文学争论”等论点。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主义的重组就扩大到了文学生产领域。同时在大众消费文化和媒介的影响下商业性和消费性结合出现了精英化现象。这种现象受到人文精神的谴责。到了90年代末期大众消费甚至渗透到了文学生产和研究领域。进入2000年,文学讨论通过基层、新左翼文学等方式发现了现实和“基层”。从而90年代出现了去精英化现象,给文学的知识体系带来了变化。媒介的发展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同时也出现了作家扩大化的现象。

 

 

자세한 내용은 첨부파일을 참조바랍니다.

 

박영순-개혁개방 이후 주요 문학담론의 형성과 지식체계의 변화.pdf

 

 

 

11박영순.jpg 

 

 

크기변환_박영순2.JPG

List of Articles
번호 제목 글쓴이 날짜 조회 수
46 HK 제2차 국제학술회의 议题三 [12주제] 中国近代史”学科史之一页:郭廷以的早期学行及与罗家伦、蒋廷黻的交往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11-17 16071
45 HK 제2차 국제학술회의 议题三 [13주제] 国家与近代中国大学“实科”之发展——中央大学的例子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11-17 14579
44 HK 제2차 국제학술회의 议题四 [14주제] 西方政治思想中国家规模与民主主义的关系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11-17 15617
43 HK 제2차 국제학술회의 议题四 [15주제] 晚清中文读物里华盛顿形象的演变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11-17 16352
42 HK 제2차 국제학술회의 议题四 [16주제] 清末上海的日文报纸——关于《上海新报》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11-17 16849
41 HK 제2차 국제학술회의 议题四 [17주제] 张君劢与西方政治学的引进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11-17 15288
40 HK 제2차 국제학술회의 议题四 [18주제] 《列国政要》与清末高层官员的东西方认知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11-17 15346
39 [제2회 HK국제학술회의] 新知识 新学科 新职业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8-10 17568
38 [제2회 HK국내학술회의] 동북아 지역의 지식형성 매커니즘:중국,일본,러시아 비교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4-13 18560
37 HK 제2차 국내학술회의 제4세션 [제8주제] 중국 외교정책 생산기제와 싱크탱크:조어도 문제를 중심으로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4-12 16311
36 HK 제2차 국내학술회의 제4세션 [제7주제] 일본에서의 지식형성 매커니즘 연구:열린 지역주의 개념 형성을 중심으로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4-12 15863
35 HK 제2차 국내학술회의 제3세션 [제6주제] 중국의 나노과학기술 연구와 산업화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4-12 19122
34 HK 제2차 국내학술회의 제3세션 [제5주제] 러시아의 체제전환과 올리가르히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4-12 18113
33 HK 제2차 국내학술회의 제2세션 [제4주제] 글로벌화에 따른 일본적 가치의 변용:단일민족국가관에서 다문화공생으로의 사회적인식의 형성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4-12 16846
32 HK 제2차 국내학술회의 제2세션 [제3주제] 중국과학기술 지식 보급에 있어서 신문의 역할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4-12 17530
31 HK 제2차 국내학술회의 제1세션 [제2주제] 중국현대미술의 동시대성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4-12 17793
30 HK 제2차 국내학술회의 제1세션 [제1주제] 현대러시아의 학문구조와 문화학의 등장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4-12 18191
29 [제1회 HK국제학술회의] 중국의 지식,지식인의 형성과 패러다임의 변화 file HK 연구사업단 2011-03-14 18478
28 HK 연구사업관련 주요 문헌자료 목록 file HK 연구 사업단 2010-12-08 15272
27 [제1회 HK국제학술회의] 3부 [8주제] : 梁启超"东学"再考 file HK연구사업단 2010-10-28 17535